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 鹅资讯

扬州“80后”成省养鹅状元

发布日期:2009-09-22 23:42 浏览:860次 收藏



 扬州网讯 日前,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报道了我市公道镇养鹅大户许坤的创富故事。1981年出生的许坤,创造了年出栏量17万多只,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养鹅奇迹。昨天,记者前往公道,对这位80后“养鹅状元”进行了采访。


  少年浪子,中专都没上完


  “我连中专都没上完。” 许坤说,自己的学业很失败。


  父亲许宝林在当地从事鹅苗孵化生意多年,自小家庭优越的许坤,初中时,没把学习当回事,最终没能考上高中。


  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进入泰州一所畜牧学校学习兽医。“准备回来在镇上兽医站混混得了。”然而,许坤再次令父亲失望,中专二年级时,他感觉“学校里实在没劲”,便肄业回家了。


  回到家里,许坤只得帮父亲送送货。这让父亲失望透了。


  为父解忧,几月赚了15万


  一场变故让许坤醒悟。


  2003年,“非典”肆虐,许宝林遭遇了从商30多年来的最大一次挫折——鹅苗外地收购价降到每只4元,本地更是低到每只2元,而一只鹅苗至少要卖到5元才能保本。


  为了回笼资金,许宝林只好以亏本价销售,并开始考虑将鹅苗全部扔掉。看着一筹莫展的父亲,许坤若有所思。


  许坤对父亲说,“爹,不行的话,咱自己养鹅得了,鹅养大了,估计这疫情也过去了,成鹅也能卖钱。”


  父亲充满疑虑,“谁来养?我虽然做鹅苗30来年了,可养成鹅却是从来没有过。就你?”许坤咬咬嘴唇,“让我试试呗,反正鹅苗越卖越亏。”最终,许宝林给了儿子5000只鹅苗。


  许坤把学校里那些课本找了出来,又在村里找了两个养鹅老手,在湖滨找了30亩地,搭起了简易鹅棚。连电源都没有,只能靠马灯照明,许坤和工人吃住在鹅棚内,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由于条件简陋,70多天下来,5000只鹅苗死了2000多只,鹅苗成活率只有60%,而成活率达不到80%,本钱是拿不回来的。这第一批鹅,许坤亏了1万多元。


  父亲及时鼓励他,“能吃苦就是好事,第一次能这样,不错了。”


  许坤便开始养第二批,还是5000来只。这次,他有了第一次的教训,非常注意鹅苗生长温度。


  卖第二批鹅的时候,鹅价果然起来了。成鹅能卖到每公斤10.4元了。许坤抓住时机,又养了第三、四批,几个月下来,许坤赚了15万。


  巧用冷库,闯关禽流感


  卖完第四批鹅,许坤决定给鹅舍换个大地方。最终租下了1300亩地。2003年10月,鹅舍迁址。许坤随即进了6000只鹅苗,当时的市场价格已达到每公斤14元多。


  不久,禽流感来了。鹅苗再次回落到每只4元,许宝林又亏损了60多万元。为了减少父亲的损失,许坤硬着头皮又养了两批鹅。但鹅长成了,该卖给谁呢?“每公斤8元的价格卖了肯定亏,不卖,成本不得了。”


  许坤再次陷入苦闷。他到市场买石灰膏时,跟老板砍起了价。老板很不耐烦地说,“随你买不买,反正东西我放着也坏不了。”


  这句平常话,却点醒了许坤。“他那是石灰膏,我这鹅,不像猪,过了75天,光吃饲料不长重啊。”他想到了冷库。他迅速找到一家屠宰场,将成鹅全部杀了,租放在冷库内。


  2004年6月,鹅价涨到了每公斤17元多。而由于此前养鹅户大幅减少,扬州一时无鹅可卖。许坤迅速将冷库内的鹅全部卖出,净赚4万多元。


  搞合作社,解决市场难题


  在养鹅的过程中,许坤发现一个问题:受单纯的利益驱动,养鹅户们面对好的市场,往往一拥而上,而由于上市量巨大,鹅价便大大降低;市场不好时,大伙又一起放弃养鹅,造成风险过后,市场上有价没鹅。


  2007年,许坤成立了养鹅合作社。在他的指点下,几十个养鹅户错开批次,保证上市量稳定,大家都有钱赚。另一方面,一些资金不足的养鹅户,许坤则让他们先从自己这里拿鹅苗、饲料,等成鹅卖出后再还钱。


  目前,扬州本地鹅日需求量在10万只左右,而许坤建立的合作社,每天可以供应3000只,鹅价也稳定在14元每公斤。“全国我不敢说,就江苏来说,论养鹅的规模与产值,他绝对排得上第一位。”江苏省畜牧协会一位领导这样评价许坤。


  记者 刘冠霖

 


 


转载来源:扬州晚报

分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caozhiyang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西瓜,花生,棉花

关注聊一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