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邓炎棠:培育良种是我毕生的心愿

发布日期:2009-09-22 23:36 浏览:323次 收藏

水稻育种专家、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劳模邓炎棠:


  “培育良种是我毕生的心愿”




  ■ 邓炎棠


  劳模简介


  邓炎棠,男,1933年出生,新会人。1958年,邓炎棠用北陆(稻)与狼尾草作水稻远缘杂交试验获得成功。1961年,育出广选3号、19号,1966—1985年,累计种植面积9000万亩。1970年,选育出“红梅早”,1973—1985年,全国13个省(区)累计种植面积1亿亩。


  1958年,邓炎棠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64年,他到北京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两次进京,两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面对面】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8时许,记者来到邓炎棠的家中,只见他身体十分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家里简单朴素,收拾得井井有条。在鹅黄色的台灯光线下,邓炎棠正仔细地阅读《超级杂交稻研究》,书上密密麻麻地划着线,并注有详细笔记,旁边放着一叠草稿纸和几支铅笔。邓炎棠开心地告诉记者:“已经有单位承接了我的科研项目,我将有机会在育种的舞台上继续完成毕生的心愿。”邓炎棠喜悦的眉眼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他对育种的醉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下乡务农怀大理想


  “1952年,我小学毕业考新会农校没考上,虽然考上了新会一中,但并不合我的心意,因此,我曾一度消沉。当时,全国正掀起一股建设农村的热潮,于是,我走出了家门,来到圭峰山下务农。”邓炎棠回忆说。


  邓炎棠刚和泥巴打交道的时候,事事都感到生疏,时常干得腰酸腿痛。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心里便萌生出“还是回城去吧”的念头,但转念一想:“为什么农民不怕劳苦呢?还是自己锻炼不够。他们说得好,‘种田识泥巴,功夫靠苦练’。”邓炎棠咬着牙,坚持下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锻炼,他学会了插秧、犁田、耙田等农活。


  “在劳动中,我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还体会到当时的农业生产,还存在很多落后的耕作技术,粮食产量还需要大大提高。”邓炎棠说。他从报纸上看到全国育种能手陈永康、李呈桂等的事迹。“我为什么不能学他们呢?”怀着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邓炎棠边学边做,开始进行水稻丰产栽培试验。


  “小学生”育出新品种


  “1954年,我采用小科密植,多次杀虫,加工管理等办法,使3亩半田的平均亩产稻谷达500公斤,被评为全县的三等丰产模范。”邓炎棠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955年,邓炎棠开始搞水稻杂交育种,希望提高粮食产量。实验期间,他经常在田里蹲守五六天,采用“温汤去雄”技术原理,杂交了一百多个穗子,结果却失败了,穗子全部都变成了白穗,一粒谷子也不结。


  这时,有人对邓炎棠说:“不要不自量力,这是专家和大学生干的事情,你就小学学历,能成功吗?”


  “育种能手杨明汉也是农村青年,他能育出新品种,为什么我不能呢?”邓炎棠坚定信心,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坚持学习和实践,不断自学,总结经验。


  1970年,邓炎棠成功育出“红梅早”,该种在全国13个省市引种,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每亩比当时主要品种“广陆矮”增产8.92%,“红梅早”的育成使邓炎棠真正懂得:小学生也可以自学成材,小学生也可以从事科研工作,并可以研究出成果。


  钻研“染色体”用了3年


  “育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求懂得遗传学、生理学、植保学、土壤学和肥料学等,而学习这些知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我来说,是相当艰巨的。”邓炎棠常常告诫自己,要刻苦地向书本学习。


  50多年来,邓炎棠读了许许多多的农业书籍。“单是为了钻研‘染色体’一词,我曾进城查字典,请教生物老师,写信给华南农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足足花了3年的时间才终于弄清楚。”


  为了进一步熟悉理论知识,邓炎棠于1960参加华南农学院举办的遗传选种函授班学习。“通过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自学过程中,邓炎棠还经常利用外出参观的机会,主动向同行们请教。邓炎棠跟华南农学院教授黄超武、“矮秆稻之父”黄耀祥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邓炎棠还主动访问老农,征求他们对培育品种的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邓炎棠感慨地说。


  退休后仍坚持育种工作


  鉴于邓炎棠取得的成果,1958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60年,他被广东农科院聘为研究员。


  1993年退休后,邓炎棠还在做研究工作。在恩平市君堂镇承包了20亩地,培育香蕉苗,并且始终坚持自费研究育种工作,为南方稻区育种服务。“目前已有单位承接了我的科研。如今有了剧本、有了演员,有了舞台,我将作最后的育种舞台汇报演出,完成我毕生的心愿。”邓炎棠充满激情地说。(文/图 谢富瑞 肖晓欣)


  【时代寻踪】


  新会曾为全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稻谷是新会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据考证,稻种是从野生稻逐步驯化而来。1980年普查发现,新会县环城公社河北大队小梅坑的山溪中游,仍有野生稻生长。


  1958年,新会稻谷产量614809亩,亩产406公斤,总产249407.4吨,首次实现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所规定的指标。全县除留够口粮外,还上缴余粮79620吨,成为全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1980年,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新会县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布局。


  近年来,新会区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上,按照良种、良法、优质、特色、安全要求,坚持实行以养殖业为主、种养并举调整思路,新会农业已形成发展新格局,即支柱产业优势,水产和畜牧业成为该区农业的两大支柱;区域规模优势,建立起统一规划、布局连片、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规模农业;主导产品优势,培育出一批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颇具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服务群体优势,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服务群体。


  


                                         


 


转载来源:《江门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caozhiyang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西瓜,花生,棉花

关注聊一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