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马铃薯博士--屈冬玉

发布日期:2009-09-22 23:24 浏览:941次 收藏


图片1


  【人物小传】


  屈冬玉,1963年10月生于湖南永州,农业专家,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人称“马铃薯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挂职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2008年5月开始挂职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助理。


  1983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198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留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20多年前出国】


  “国家发展了,中国人才有面子”


  记者:您还记得第一次出国的情形吗?


  屈冬玉:我第一次出国,是去秘鲁的首都利马,做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当时我硕士研究生刚毕业。


  那趟旅程记忆太深刻了。记得是1986年10月吧,中国的国际航班还很少,我拿着辛苦十几天才买到的机票,先从北京赶往上海出关,从上海飞到东京,再转机到旧金山、洛杉矶,再到墨西哥,最后辗转到了利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洛杉矶,还把装衣物的行李丢了,到了利马,身上一共就30美元,买了件T恤、牙膏牙刷,这一个多月就这么撑下来了。


  记者:这一趟,您经过了4个国家。对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冲击很大,眼界一下子开阔了。


  屈冬玉:是啊,之前在国内,我到过北大荒,去过河北坝上、山西雁北,还去过大小凉山、贵州毕节,都是一路泥巴一路贫困,跟美国西部的反差太大了。一下飞机,未出机场,眼睛就不够用了,看什么都新鲜:原来人家机场里还有巴士!当时在国外,一天的零花钱是1美元,别人请我喝杯可乐,我都回请不起。当时思想很单纯,国家穷,我们要努力去改变,只要能学到对国家有用的东西,苦点累点没什么。


  在秘鲁的时候,当地华侨经常请我吃饭,从不让我回请,因为知道我请不起;最近这几年再去秘鲁,请他们吃饭都坦然接受了。这说明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变化。每个早些年到过国外的人都有深切的感受:国家发展了,壮大了,我们这些中国人在海外才能越来越有“面子”、有尊严。


  【10多年前留学】


  “无论做什么领域,都要紧跟时代”


  记者:后来您选择到荷兰读博士,这段留学经历跟最早去秘鲁那次相比,又体验到了什么变化?


  屈冬玉:硕士毕业以后,我琢磨着还得出去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就自己申请学校,去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这是1992年了,和1986年相比,这6年中国变化很大,留学生出去也不一样了,生活条件上好得多,要说“苦”的话,也是努力学习、努力奋斗的“苦”,不是生活的“苦”。


  让我自豪的一点,这个学校拿博士学位很不容易,最快的纪录是3年半。从踏上荷兰土地那天算起,到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我花了将近3年零9个月的时间拿到了学位,也算比较快的。答辩完的第二天,我就回国了。我很清楚,国内才是我大展身手的地方。


  记者:留学这3年多,有什么事印象比较深刻?


  屈冬玉:这次留学,让我成了最早一批网民,算算“网龄”已经有17年了。1992年,荷兰最早有了互联网,当时只对教授和博士生开放,我很幸运,赶上了这一拨。那几年,真正体验到“信息爆炸”的威力,检索资料一下子变得这么容易、这么迅捷;偌大的地球,一下子变小了。能够站在最前沿目睹、体验这些变化,让我很有感触,无论做什么领域,都要紧跟时代,不能固步自封。


  【归来报国13年】


  “最穷的地方,将是最快致富的地方”


  记者:回国后,您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之外,致力于科技扶贫。


  屈冬玉:回国不久,记得是1996年4月,院里安排我去贵州省扶贫考察。我发现那里的48个贫困县中竟有42个县的农民以土豆为主食,但存在品种单一、单产低、品质差等严重问题。同样是马铃薯,美国、荷兰的农民可以从“小土豆大产业”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我们为什么不行?这不就是最好的扶贫吗?


  随后3年多里,我20余次南下贵州,帮当地建立起生产基地,推广脱毒马铃薯近500多万亩,年均增产超过30%,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在贵州获得成功后,我们又跟甘肃、云南、宁夏、西藏、广西、四川、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为他们制订脱贫方案,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50多亿元,帮助1000多万农民实现增收。这种成就感,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


  马铃薯生产的季节性很强,而我们的试验田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于是经常在外面跑。我每年都要跑20多个省,有1/3的时间在外面。


  记者:一个“海归”博士,这么多年却总在田间地头打转,如今您又选择在宁夏这个西部省区挂职,出于什么考虑?


  屈冬玉:刚回国时,有人说,我是拿青春在作赌博。如果非要这么说,我想我赌赢了。你可能也发现了,我做的项目大多都在西部,在贫困地区。因为越是土地贫瘠、农民贫困的地区,就越需要有好项目来帮助农民致富。


  2008年挂职宁夏,原因很简单,一句话,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细化发展我们的国家特别是最需要发展的西部。去宁夏之前,我指导过当地的产业项目,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缺水干旱的西部地区,种粮食没收成,种马铃薯却很有优势。如果发展得好,原来最穷的地方,将是最快致富的地区,宁夏就正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说目的,这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点“原动力”吧。


  【寄语新一代“海归”】


  “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原动力”


  记者:回国后,你一开始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当所长,据说颇受好评,没过多久就被群众“推”到了副院长的位置上。


  屈冬玉:(笑)有一位老师说过,在个人待遇上慢半步,心安理得。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刚回国时,我在半地下室住了好几年,评职称,我也让老同志先上。身为团队领军人,就要时时为别人着想,今天叫“以人为本”。


  记者:对现在正在留学和刚刚成为“海归”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期望?


  屈冬玉:人非常重要,发展靠人,人的改变才能带来社会的改变。我对年轻一代很有信心。时代不同了,今天的学子不必体验我们这代人的艰苦。但是无论到什么时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总是联结在一起的,大时代需要大视野大智慧。中国正处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有这么一批人,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我们和世界的差距,并不断拉近这个距离,寻找自己的历史方位。


  如果你们到过西部省份,对这个差距会更有感受。希望学有所成的“海归”,到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大有可为!


  记者:回望这些年的经历,您最想说什么?


  屈冬玉:改革开放是最大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视野和观念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中华民族的复兴谁也阻挡不了,而这个使命,属于每一个有幸赶上这个时代并为之奋斗的人们。

                                     
                                        


转载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caozhiyang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西瓜,花生,棉花

关注聊一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