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实现全民“病有所医”——访卫生部部长陈竺

发布日期:2009-09-16 21:16 浏览:380次 收藏

来源:农民日报


         
  从一个“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部长,陈竺切身体会过缺医少药年代的无奈,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医药卫生事业的跨越发展。

 

  2009年9月10日,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看着大屏幕上各地通过网络直报过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数字,陈竺说:“尽管当前防控形势严峻,但是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防疫战。”

 

  陈竺的信心来源于这样的事实:在全球死亡数千例的情况下,我国至今尚无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我国在全球率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并成为首个可以应用这一疫苗的国家。

 

  两个月前,他伸出胳膊,成为全国第一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受试者。“为了人民健康,医务人员应该带头。”陈竺说,目前看来,国产疫苗是安全的。

 

  60年来,我国基本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20年无报告病例。

 

  陈竺说,在这一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国还要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这种努力持之以恒,乙肝发病就会明显降低,希望2015年乙肝病毒携带率降到6%以下,尽早将‘乙肝大国’的帽子摘掉。”

 

  目前我国已经有13种疫苗覆盖到15种疾病,这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人均寿命只有35岁,但现在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3岁,完全突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局限。

 

  从1970年到1978年,中国的农村严重缺医少药,“赤脚医生”们只能靠“一根针、一把草”为百姓看病,抗生素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的药品……那是陈竺永远难忘的8年。

 

  陈竺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医务人员只有10万人,每万人只有2张床,技术水平低下,医药和设备产业几乎是一纸空白。“怎么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完整医疗服务体系,是老一辈卫生人普遍的困惑。”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医疗卫生队伍600余万人,每千人2.8张床。说起这些,陈竺如数家珍。

 

  农村医疗格局的变化更是让人欣喜。陈竺说,现在我国农村拥有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医疗队伍素质在不断提升。2008年底全国共有村卫生室60余万个,乡村医生90余万人。在深化医改中,国家还投入巨资改善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力争使百姓大病不出县。

 

  “另外,近年来,我国农民还第一次有了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陈竺说,2002年试点以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在全国,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内的各类保障制度覆盖了超过10亿城乡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为广大城乡居民化解医疗风险建立了保护屏障。

 

  陈竺认为,“看病难”主要是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找到好医生不容易;“看病贵”,一方面是医疗费用的上涨明显高于人们收入的增长,另外是个人支付比例过高。

 

  “医改就是对准‘看病难、看病贵’下药的。”他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缓解和减少由于疾病造成的贫困,基本药物制度要保证药物物美价廉,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了预防重大疾病。

 

  另外,公立医院改革是难点、也是热点。陈竺说:“尽管不好控制,但它集中了看病就医的诸多矛盾,所以必须进行改革。”今年,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将在全国12个城市启动。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伟大目标,正是卫生工作最重要的任务。”陈竺深信,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将在攻克一道道难题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caozhiyang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

西瓜,花生,棉花

关注聊一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