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郭凤莲:从全国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

发布日期:2009-09-13 20:31 浏览:994次 收藏

作者:王景山

  大寨,自1964年起曾作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飘扬了15年之久,后来因把这一纯粹的农业典型错误地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推向全国各个领域,最终导致了大寨的大起大落。今天,50岁以上的人们,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之初,大寨确实落在了全国的后头,且情况相当严重,严重到以“赃、乱、差”三个字来概括这个昔日的全国先进典型。1991年底,郭凤莲在调离大寨11年后,带着党的重托、乡亲们的期盼重返这块曾经为之流血流汗的热土,率领村民高擎改革开放的旗帜,实现了建设新大寨的二次腾飞。现今一个大寨,就等于过去鼎盛时期的440多个大寨,大寨又重新回到了先进行列。

  带着对大寨的崇敬,12月21日,记者与专程来京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对话。

  临危受命 重返大寨

  记者:我曾于改革开放20周年时,怀着对大寨的崇敬和对历史的追忆,首次走进大寨与您这位当家人进行过近4小时的采访,您那思路清晰的发展介绍,您那强抑泪水的往昔追忆,让我至今感动不已记忆犹新。10年过去了,今天再次见到您,您那昔日铁姑娘队长的豪气与改革开放的锐气依然不逊当年。我想知道,您当年奉命重返大寨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复杂?离开11年后,再看到的大寨又是什么样子呢?

  郭凤莲:确实很复杂,我是1980年秋被调离大寨的,至今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调离大寨?对我下调令那天,我正在狼窝掌挖管道,准备要把水管埋到地下去。突然上午来了一辆吉普车,县委通知我有事,我也搞不清是什么事,放下镢头浑身是土的往县委走。我去的时候还高高兴兴的,以为是县委让我接待什么客人,没想到是调令下来了。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拿着一纸调令说,晋中地委组织部决定,从即日起郭凤莲调离大寨,这几句话我记得是特别清楚。当时这么一念了之后,我觉得特别残忍。我郭凤莲还不能对群众说我为什么调离了,不能在大寨了。

  当时我回去跟宋立英说了,我挨着她住着。我说,姨姨我可能以后不能在这了,把我调走了。她哭我也哭,我对她说你不要跟群众说我走了,那天中午我们娘俩都没吃饭。

  我先是到晋中市果树研究所种了4年11个月的树,1987年又到昔阳县公路段修了4年11个月的路。那时先给我下的调令,然后才给陈永贵同志下了调令全家搬往北京去住。

  1991年11月15日,我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重新回到大寨,担任第六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组织找我谈话时,我心情很复杂,尽管对生我养我的大寨有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感情,但毕竟离开11年了,都45岁的人了回去能干好吗?而且,家里人也反对我回去。还有,我曾看过一本回忆毛主席的书,书中记述毛主席回韶山老家给父母上坟,下山时则坚持不走来时的路,而是专拣没人走过的地方,还对警卫员说,路是人踏出来的,我是不走回头路的。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想,连毛主席那么伟大的人物都说不走回头路,我郭凤莲是不是也不应该走回头路呀!

  记者:但您最终还是服从组织需要义无返顾的回来了!

  郭凤莲:是的,作为一名大寨人,作为一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党员,面对党的信任与人民的希望时,我又觉得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下来。可回村后一看,难度比我听说和想象的还糟糕,用脏、乱、差三个字来概括一点不过分。

  大寨的街道原本虽窄,却很整洁,这一点凡去过的中外参观者都有评价。可等到我重返时,竟变成尿盆满街摆,垃圾随处倒了。以至1992年田纪云、朱?基先后到大寨检查工作时,被省、地、县三级第一放心不下的竟是一个赃字,千叮咛万嘱咐地要我动员全村人出来打扫环境卫生。由此你就可想脏到什么程度了。

  乱呢,我发现村民的思想普遍处于一种迷惘之中,大家见了我有诉不完的委屈淌不完的泪水,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也不敢肯定是对还是错,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多人还不理解,悲观失望大于希望。总之,背上了沉重思想包袱,由此还引来许多不安定因素。

  离开村11年,没想到回来竟变得这么落后了。1991年人均收入730元,清产核资后一看家底,集体是个空洞洞,除了快要倒闭的化工厂,全村一年10几万元的开销都指望着村里的那个煤矿,还欠有外债……哎呀,那个心情十分的沉重。

  放下包袱 解放思想

  记者:听说当时发愁的您曾在晚上一个人走上虎头山,站在老支书陈永贵的墓前哭诉,并暗暗发誓:要以老支书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重塑大寨,启动大寨,让大寨重新回到全国农业先进行列。那您是先从哪里着手启动大寨的呢?

  郭凤莲:面对老书记,我是既愧疚又感到压力很大,还有委屈。但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我认为当时不能把上哪个项目、改造哪块地作为启动大寨的第一位事去干,而首先必须得把人的精神振奋起来,人活得就是一种精神,没有精神寄托,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我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地走访征求意见,多次开党员会、干部会、群众会展开讨论统一认识。这样夜以继日认真细致地分析工作延续了3个多月,我初步理清了头绪。发觉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工作、传统教育减少了,干群沟通减少了,导致干群两张皮,没有用改革的思想指导工作,结果必然是封闭守旧。另外,村领导班子严重老化,致使外面的人才进不来,新的思想观念进不来,如此,党风民风自然每况愈下。

  记者:您毕竟端过11年的铁饭碗,对改革开放的大形势,对外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比少于走出寨门的乡亲们要清楚得多啊!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您沉痛地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所以,您决定带领村民走出去来个集体大“洗脑”?

  郭凤莲:是这样,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进程。我决意带领大寨人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变化,尽快换脑筋。远的地方不好去,就先去与自己条件相似的近邻河北。我一共筹借了5000块钱,每家出一个人,130人乘坐着4辆租来的车来到从前学大寨的典型获鹿县高前村参观学习。那里的书记是我们老乡,因为发展多种经营,农民大多住上了两层楼,生活富裕程度令大寨人不敢相信高前村还是农村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回来后,我们大会小会的引导,一时议不通的,大家不要再争论了,看看人家,我们大寨再不发展的话,连生活都要无法维持了。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大寨人的观念就是这样慢慢开始转变了。

  面向市场 调整结构

  记者:大寨本是靠种地起家的,但现在农业所占比重只是小头,可集体积累、村民收入却是空前富足,这是不是得益于观念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10年前当我首次走进大寨采访您时,不管是问到哪个成年人:“如今大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都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观念变了,实行改革开放是最大的变化。”咋一听这些述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新闻性可言,然而,作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造成长期封闭的大寨,从曾经全国家喻户晓,到陡然跌为被人遗忘,面对着外界各种眼光、心态的审视与猜测,要完成观念的转变,是多么的不易。正是因为不易,才显得愈加可贵。

  郭凤莲:你说的对,观念转变不容易呀,一旦观念转过来,才愿意接受新事物,产生新思路,找到新出路。

  1992年的上半年,田纪云、朱?基先后来到大寨,这对我、对大寨全村的老百姓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和慰藉。紧跟着,6位山西省内的全国劳模也结伴而至,他们发自肺腑地盼望大寨早日发展起来,彻底甩掉落后,同时也盼望我重新回到全国劳模行列。这一切说明,中央没有忘记大寨,人民没有忘记大寨。田纪云副总理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带领大寨人解放思想,拓宽路子,齐心协力奔小康。在不放松农业的前提下,根据大寨条件多发展工副业。为能有个突破口,还提醒我不妨去找找有经济实力的朋友们来帮助发展。1993年,大寨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大寨中策水泥有限公司投产,便是在田纪云直接关心下办成的。

  朱?基则更明确地指出四条:一是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二是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大步走向市场;三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四是立足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他每讲一条,还详细地给我阐述道理,实实在在。

  中央领导带头帮着出主意想办法,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大寨人再也不能徘徊了,该是放开手脚抓经济了。我带领村里骨干去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学习,在虚心向新老朋友请教的同时,更获得了朋友们的无私支持。我们采取了“一看二改三干”的三步走方略,适应市场经济,营造发展氛围,让全村人认识到:大寨人既然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用自己的双手谱写战天斗地的英雄诗篇,就一定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以自己的智慧创造改革开放的新业绩。看,使大寨人开了眼界,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改,使大寨人换了脑筋,摒弃了旧的观念;干,使大寨人有了信心,感受到希望的曙光。经过两年的看、改、干,大寨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农业到了户,工业起了步,第三产业开了路,发展大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

  如今,大寨已形成以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的8大支柱产业。2007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 26000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1200多倍,人均收入增长43倍,今年总收入将达到3个亿。经济总收入中,工业企业收入占58%,农业产业收入占20%,流通服务业占22%。在农业上,大寨村积极响应中央的部署,实施退耕还林。大寨共有土地800多亩,保留了478亩基本农田,实行统一机械耕种,统一水利灌溉,统一购买种子、肥料,统一提供科技服务,统一为农户耕种。

  立足农业 打造名牌

  记者:从60年代到70年代,大寨曾接待过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478名外宾,其中有22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高峰期一天接待过50多个国家的客人,而国内前往参观学习的至少有960多万人次,大寨成为举世皆知的名地。您作为与陈永贵同时期的大寨开创者,又是如今带领大寨实现二次腾飞的领头雁,名地加名人,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大寨森林公园、大寨核桃露、大寨水泥、大寨酒,早先还有大寨衬衣、羊毛衫,请您介绍一下这几年大寨立足农业创名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的做法?

  郭凤莲:农业是大寨的立村之本,也是大寨的传统产业,虽然大寨的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没有以前那么大,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始终没有改变。当然,如果沿袭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不但农业无法发展,而且还会萎缩,必须引入现代农业观念,向高、精、尖进军,这是我们大寨人的共识。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建设了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不仅局限于大寨村,还覆盖了与大寨毗邻的武家坪、留庄、高家岭、金石坡等村,园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展到20平方公里。大寨是靠种地起家的,大寨人对土地的感情是我无法用语言能表述得了的。还是我10年前对你说的那句话,只要我在任一天,就决不会允许大寨有一分荒地出现。今年,我们又投730多万元,重整大寨田。

  名牌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也是每个企业家追逐的目标,名牌战略就是效益战略。在名牌战中,大寨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像你说的,大寨是名地,这是经济腾飞的最佳载体,就看你怎么利用开发了。我们立足农业创名牌,连续几年,从集体积累中拿出近千万元投向光秃秃的虎头山,建成省级森林公园,带动农村旅游业。你去过,应该看到与此相配套的餐饮业、服务业、小商业应运而生。从1996年到2007年底,虎头山接待游客累计近200万人次,收入2500多万元,成为大寨经济新的亮点。你说的衬衫、羊毛衫,因为生产成本太高,没有竞争优势,我们早已放给家庭去做了。大寨核桃露在短短的几年内,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健康饮品,荣获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五颗星)顶级桂冠。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工农业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办了集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农业开发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寨村逐步形成了“大寨品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现在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30多种,去年与6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年实现利税1500多万元。2006年,“大寨”商标被授予山西省著名商标。

  核桃露、黄金饼、面粉、系列酒等十多种立足农业生产出的大寨牌产品走出了娘子关,行销省内外,既利用了名牌,又创出了名牌,还发展了高效农业。发展是无止境的,大寨还要向先进单位学习,大胆开放、锐意改革,把大寨品牌做大做强,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建好班子 共同致富

  记者:“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句过去全国学大寨时常挂在嘴边的话,现在已很少听到,但您却依然如故,以此来鞭策村干部和党员。这是为什么?

  郭凤莲:车头就是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靠什么来带动火车跑得快呢?这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谁当大寨的干部,谁就得说在前、干在前。过去老陈(永贵)有句名言:“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他那个时代重点强调带头劳动,年年月月要看你的出工考勤。现在光比干劲不行,要比谋划,比智商。为什么同处一样的自然条件,同在一座太行山上的乡村有富裕和贫穷之分?为什么同住一个村庄同吃一口井水的农民,有的人家日子滋润有的人家就揭不开锅?往大的方面说,关键是村里有没有好的领头人,也就是带头拉车拉套的人;往一家一户说,关键是你家里有没有主心骨,有没有当家人。

  我曾对去大寨的游客说,太行山脉的每一座山头每一处村庄都像一条船,我是大寨这条船的船长,船长是船舶的行政和技术一把手,船东是全体大寨村民。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寨的航道就像条窄胡同,以粮为纲,单一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拓宽了航道,由单一的农耕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转变,向生态大寨、旅游大寨、城镇大寨发展。在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经济中,大寨党总支扬起的是共同富裕的风帆,我们要掌好舵轮。

  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是农村发展的核心,要把人民群众的富裕放在第一位,有了好班子就能发动起一方人。大寨村坚持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是历史的光荣传统。我们认为,权是群众给的,我们的任务是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谋福利、服好务,决不能挥霍群众的血汗钱。建设新农村不是仅仅把农村环境搞得新一点,不是仅仅盖起新房子,而是要让全体村民真正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大寨是个只有520口人,1.88平方公里的小山村,近年来,仅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投资达9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塘坝工程和四个蓄水池,总储量9000立方米,铺设地下水管道7000多米,改造引水渠9公里,解决了大寨人畜吃水和工农业用水的困难,结束了大寨缺水的历史。1998年以来,还统一规化,统一实施为村民修建了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入户的二层小楼,个人出资40%,集体补贴60%,已有90户入住。1993年开始实施老年养老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取2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300元,同时入学儿童免除了学费,大学生每年享受奖学金1000元,2008年全民解决了医疗保险,这样为民服务方面就实现了五个有和三个不,也就是: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养老保险金制度),烧有包(煤炭由集体供给),病有报(实行医疗保险金制度),考有奖(凡考入大中专的学生集体发给奖学金),和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集体提供车辆运肥拉秋),看病不用跑(村有医疗保健站)。集体积累3650万元,固定资产8350万元,上缴利税800多万元,人均纳税近2万元。大寨人的日子越过越殷实,大寨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大寨党总支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寨精神 不会过时

  记者:真是了不起,您是年年有发展,其中不乏大手笔大发展。我10年前登上已成省级森林公园的虎头山时,但见苍松翠柏、绿柳阴桐、游客如织,大寨人所创造的人间奇迹令我震撼;而扩建落成不久的陈永贵陵墓又让人被这位农民宰相感动,那壮丽肃穆的规模建制,怎么看都与南京的中山陵相似,听说是您亲自设计的?

  郭凤莲:从1992年成立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算起,大寨的经济迅速好转,财力不断壮大,腰包渐鼓的村民尝到了解放思想多业并举发展经济的甜头,精神面貌为之大变。

  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共投资1000万元,将象征大寨标志的虎头山建成省级“大寨森林公园”对外开放,近3公里的柏油路由村口直达虎头山脚下。1996年,弥留之际的老英雄87岁的贾进才曾对我说:“凤莲啊,我这辈子也没想到能看见把路修到咱虎头山,大寨这样发展下去,我闭眼也放心了。”

  1994年,大寨总产值突破2000万元,我听人说虎头山的地形有点像南京的中山陵,便亲自去了趟中山陵。回来后便产生了修建陵园石阶的计划,我是以步代尺,亲自度量、计算、设计出了富有深刻寓意的石阶。你看见过的,石阶依次为8级、38级、72级,寓意陈永贵曾在中央工作8年,38年党龄,72岁生命。1996年建成大寨展览馆,1997年特选用泰山石雕刻的陈永贵塑像和石阶落成,我们还为周总理、郭沫若和山西老作家孙谦建了纪念(亭)碑,周总理生前三次来过大寨,都是我陪着看,后两位也是生前就留下遗嘱死后将骨灰留给大寨的人。

  从旅游角度看,大寨虎头山既没有国内名山大川之名,也不具名山大川之景,他的价值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大寨艰苦奋斗的精神,老书记陈永贵就是这一精神的代表;还有要给大寨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是大寨一项长期不能停的工作。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象征大寨标志的虎头山建设为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旅游公园与包括陈永贵墓、大寨展览馆等10余处人文景观在内的精神文化遗产相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永远地留给社会,以传扬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郭凤莲:你总结的很对,这是我的一大心愿,也是老一辈大寨人的希望。周总理曾把大寨精神总结为3句话。改革开放后,大寨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一无人才,二无资金,三无项目,四无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凭着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凭着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走出去,引进来,失败了,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奋力赶超,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大寨。

  1995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评为全国一百个文明村之一,被石家庄陆军学院等十几个单位作为“两个务必”教育基地,山西省又把大寨列为全省“红色旅游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旅游收入达 1000多万元。我多次对游客和媒体讲,大寨艰苦奋斗的精神没过时!

  结语:浓缩了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40多年兴衰沉浮的大寨,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的大寨,从辉煌、冷寂再到二次腾飞,大寨人的观念发生了空前变化,大寨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寨人的日子过得空前美好,大寨对国家的贡献同样空前巨大。

  大寨发展了,但与发达地区农村比还有差距,这一点作为带头人的郭凤莲看得很清楚,所以,她提出大寨要学全国,因为发展是无止境的。采访结束时,带领大寨腾飞的领头雁郭凤莲书记十分动情地说:“如果农业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就是大寨的强村之路,艰苦奋斗就是大寨的创业之魂!”

  她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寨,一个令人羡慕富有希望的大寨!

  郭凤莲简介

  郭凤莲,女,1947年生于山西昔阳县大寨乡武家坪村,大专文化。1964年,担任大寨村铁姑娘队队长,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和赞扬。曾兼任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昔阳县副县长、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是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1980年被调离大寨,先任晋中市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后又调昔阳县公路段任党支部书记,1991年重返大寨。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山西省妇联巡视员、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两次获山西省“特级劳模”,还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当代十大杰出农民”、“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山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admin

湖北省

网站建设,农产品推广

关注聊一聊

供求产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