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60年新词语之1979~1984:青春期来了

发布日期:2009-09-13 20:18 浏览:1180次 收藏

  到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已过而立之年,不过这个国家的青春期似乎才真正来临,之前的岁月更像是少年轻狂夹杂着老年暮气。在80年代,整个社会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理想主义的气息弥漫,连那种对上半身的困惑也合乎青春期特有的气质。

  小人书摊摊,看一本书基本上就是一分钱。

  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新词New Word

  斩裙

  释义:炫耀、显摆好看的裙子。

  背景:80年代上映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为那个年代的现实生活贡献了若干时尚新词,比如“斩衣”、“斩裙”,“斩得落花流水”。

  加座

  释义:80年代的许多放映厅里都设有“加座”,即在靠近走道的那个座位旁加一个可以翻落的小椅子。

  背景:改革开放初,精神饥渴的老百姓对于电影简直是饥不择食。中国影片迎来了第一个票房高峰期,虽然当时还没有“票房”的概念。在沿海地区,录像厅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武打

  释义:即动作电影的简称。

  背景: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1982年,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大陆,1983年,《霍元甲》在各地电视台播放,中国人对舞拳弄棍的兴趣与日俱增。

  搞活

  释义:指将死气沉沉的国民经济搞活。

  背景:80年代,人们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开放搞活”。

  牌子

  释义:品牌的俗称。也用于指服装等商品的商标。

  背景:80年代之前的老百姓没有品牌意识,改革开放之初,从香港等地走私进来的品牌服装让人大开眼界,“有牌子”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头啖汤

  释义:原意是广东饮食的一个现象,即煮汤后最重视喝第一遍的汤水,营养最好。引申来形容第一个迈出尝试的步伐,获得先机和利益的人。

  背景:改革初期,老百姓都渴望发展经济、渴望改善生活,又受到极左思潮束缚,不敢创新和探索。这时,邓小平寄希望于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广东也因此成为敢饮“头啖汤”的改革先锋。

  停薪留职

  释义:停止支付薪水,但保留自己的职位或者工作关系。

  背景:“停薪留职”这一特殊的劳动关系,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停薪留职”的规定,目的是鼓励在职职工“下海”自谋职业。

  春晚

  释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

  背景:1983年春节,中国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在娱乐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时代,看春晚成了人们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

  双向炒鱿鱼

  释义:本是海边人的比喻,指不仅企业可以解雇员工,员工也可以自己辞职。

  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开了“双向炒鱿鱼”的先河。这种如今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初期,却争议极大。

  洋插队

  释义:指出国留洋。老百姓戏称为“洋插队”。

  背景:80年代有了“留学潮”之后,“洋插队”一词就渐渐流行开来。现在则称为“海归”。

  语录Quotation

  瞧你这孬劲儿,再不用功,就让你到街上练摊儿,当个体户去!

  出处:80年代初,很多人吓唬不用功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候“个体户”是个贬义词,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

  点评:最后发现,这些个体户都发家了,丈母娘们都笑得合不拢嘴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处:语出北岛的诗篇《回答》,在80年代非常流行,“文革”之后,一代中国青年从狂热盲目,转向苦闷迷茫。

  点评:比这还令人困惑的情形是: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出处:80年代的民谚,指知识差不多贬值到不如上街卖红薯的地步。

  点评: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杀猪刀”与“卖茶叶蛋”的觉醒。

  你爱国家,国家爱你吗?

  出处:语出1980年电影剧本《苦恋》,拍成电影后改名《太阳和人》。电影中女儿对归侨爸爸发出如上质问。

  点评:知识分子又开始思考了。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出处: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这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标语开始出现在村里的墙上。

  点评:扒房牵牛容易,但谁给农民养老送终?这个问题以前没考虑,现在不能不考虑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出处:蛇口工业区创办者袁庚提出的口号,由深圳传播到全国。

  点评:深圳速度就是这样出来的。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出处:1980年5月,《中国青年》刊发的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在1980之夏引发了全国范围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点评:因为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了。

  到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已过而立之年,不过这个国家的青春期似乎才真正来临,之前的岁月更像是少年轻狂夹杂着老年暮气。在80年代,整个社会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理想主义的气息弥漫,连那种对上半身的困惑也合乎青春期特有的气质。

  80年代初生活场景

  80年代初,街头有修脚服务。

80年代,出门挎个文明包基本上是很洋派的。

  80年代初的市场,非常简陋。

  80年代,最受欢迎的自行车牌子是红旗和永久。

  80年代卖冰棒的漂亮姑娘。那时,冰棒一般是5分钱一根。

  80年代的木工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admin

湖北省

网站建设,农产品推广

关注聊一聊

供求产品

推荐资讯